找到相关内容277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摄大乘论 随堂报告

    观慧”。  观慧,是“如理作意所摄”的意言性。意言就是意识,它以名言分别为自性,以名言分别的作用,而成为认识,所以叫意言。在意言生起时,“似法似义而生似所取事”,就是现起意言的相识。法是所听闻的大乘...

    王 文 雄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51151426.html
  • 把握解脱命脉——止观学修刍议

    故如山。心无散乱,安住所缘,是修止迹;证无我义,断我见等一切恶见,敌不能动犹如山王,是修观迹。故于此二应知差别。”在以上等经论中明显说明,对于止观不能偏废一方,应平等修。  在止未成就以前,即使以观慧...而已,并非真正的空观成就,生起轻安以后才安立为空观成就。  然而,在没有得到止之前,即使以观慧对诸法进行观察和思辨,也难以生起身心轻安。只有在成就止的基础上进行观修,才能生起合量的、真正意义上的空观。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35352453.html
  • 禅思想在中国的变化和主要特点

    说和印度禅思想中存在的一些方法能找到对应之处,如“理入”接近于印度宗教中的“观慧”,“四行”在本质上是对自己行为的抑制或控制,与上述“禁制”、“劝制”、“制感”类似。   中国禅思想的发展后来逐步...平静,控制人的感觉器官的活动,不受外界干扰,达到观慧和精神凝定的状态。这和小乘佛教的一些要求是一致的,小乘佛教追求摆脱生死轮回后所达到的一种涅槃境界,这种境界与世俗世界(世间)完全不同。世俗世界存在着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455853484.html
  • 三种般若

    观慧,能起无分别住心;无分别住心,能起无分别观慧。止观均等,观力深彻;末了,空相也脱落不现,就“善入于”无生的“寂灭”法性。’   &...

    黄国达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050254523.html
  • 宗喀巴止观思想管窥

    明显说明,对于止观不能偏废一方,应平等修。  在止未成就以前,即使以观慧对无我义进行思辨,但由于内心散乱、动摇如风中烛,所观实相也不会清楚显现,必借助于止的力量方可,所谓由定生慧是也。但不要误解为慧既然...中的思想说,对于观的修习,在没有生起身心轻安之前,只是观的随顺而已,并非真正的观成就,生起轻安以后才安立为观成就。  然而,在没有得到止之前,即使以观慧对诸法进行观察和思辨,也难以生起身心轻安。只有在...

    喜饶嘉措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034158736.html
  • 慧学概说

    的基础上。从初学者言,即修习止、观二门。有人以为依定发慧,所以有了定,慧就自然出来,这是错误解义,而足于定心修习观慧,修心链性,才能引发不共世间的如实智慧而成圣者。故能否转凡入圣,其关键在于真实智慧,...观慧,信解菩萨的行为、佛果功德等为观境;在理性上,再加以法空性境的胜义观慧,乃可证入法性。修学大乘慧,贵在就事即理,不使串理脱节,亦是中道义,然初学者不能如此,因为此圆融义,不足初学的心境。中国教学,...

    寂照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255163741.html
  • 佛教禅思想的形成发展及主要特点

    Maitr Up.)则称瑜伽为:统一呼吸、心及感觉器官,漠视一切存在现象【参见《慈氏奥义书》6,25。】。《慈氏奥义书》还对瑜伽作了具体分类,认为瑜伽有六种,即:调息、制感、静虑、执持、观慧、三昧【参见《...的主要是保持人的内心的平静,控制人的感觉器官的活动,不受外界干扰,甚至达到观慧和精神凝定的状态。这些与佛教的禅或禅定的内容是一致的。史诗《摩诃婆罗多》中关于瑜伽的材料也非常丰富,它有关于精神修炼方面的...

    姚卫群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192939240.html
  • 慈云遵式的忏法实践与思想

    注字,如增添《法华三昧忏仪》中“四悔”于其中,或有删除观慧等文,等等。所以,重新再制,并“尽取观慧诸文安于事后”,以便礼忏时运念观想。   在遵式所制...忏法文献的神圣性。他在《补助仪》中劝嘱后学:   凡欲传写,并须首尾全写,对勘分明,勿令脱误。多见《法华》、《观音》等忏文,多削前后,及观慧之文。但抄佛位及忏悔文,单题礼文,深可悲痛。若不能者,宁可...

    圣凯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490441434.html
  • 唯识观行略探─以《摄大乘论》与《成唯识论》为主

    缘相时,进而舍去原初的所缘相。然后对念头中的相似所缘(原初影像)做更深层、更细微的观察和分别,以便引发与观慧相契合的确性见解。此时行者已能观察到,能思惟的心识与所思惟之影像间的相对关系,进而对心念相续的所...三摩地为顺抉择分的所依止。  然而,由四寻思推求名义无性的观心中,可分为两级:(一)于下品无义忍的阶段;忍是印可堪忍的意思,是观慧的别名。在顺抉择位的观义无所有的下品忍,寻求名义自性差别皆是意言,如...

    释会乙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32845914.html
  • 马祖洪州禅与毗婆舍那禅的比较

    mental phenomina with insight wisdomcan lead one tO attain Nibbana  (佛法的观点是,观慧不是来自单纯知识上的了解;而是觉悟,直  观到身心的生灭过程。现起观照身心所得的观慧最终能令人证入涅  槃。)  由此可见,洪州禅与毗婆舍那禅一样强调修行非常简单直接,直接的,客观的观照才是究竟法。因为,我们无时无刻都在起心动念,觉性就起用了...

    释广品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435666374.html